儿童龋病综合防治——邓辉教授

浏览量:2131   发布日期:2014-11-13

 

【我国儿童龋病的状况】

  我国是儿童龋病高发国,据卫生部(现卫生计生委)2005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岁年龄组儿童乳牙患龋率达66.0%;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达28.9%,窝沟封闭率仅为1.5%。

  国内大量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对于9岁以下儿童而言,龋病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一项2009年对保定市905名2~7岁儿童开展的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得出2~3岁组患龋率为33.33%,5~6岁组为66.52%,6~7岁组则高达89.66%。另一项2006-2008年对柳州地区1008名2~6岁儿童开展的口腔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患龋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间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项于2008年在广州市开展的儿童乳牙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56.11%,6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0.76%,9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4.86%,患龋率随年龄呈上升规律。

 

【龋病的病因】

  龋病是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疾病,且不能自愈,发病广泛,特别是在儿童人群中,对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其病因包括以下四大方面。

 

细菌因素

  ①致龋菌:包括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远缘链球菌等;

  ②危险因素:唾液内变形链球菌比例增加,唾液乳酸杆菌比例增加,牙菌斑呈酸性时细菌代谢产酸过于旺盛,导致患龋的风险增高。

 

宿主因素

  ①牙:龋齿在牙体容易发生的部位主要是釉质钙化不全及菌斑滞留的区域;
  ②唾液:唾液是调节口腔微生态环境平衡的主要内容,有物理清洁、抗附着、抑菌及缓冲等多种功能,任何影响唾液分泌(唾液腺疾患等)都可能造成唾液减少;
  ③行为和生活方式:人类咀嚼器官的退化,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改善都是致龋的隐患因素,增加人们口腔保健的意识,实施正确的口腔保健行为和生活方式是预防口腔疾患的重要措施;
  ④危险因素:包括牙齿发育缺陷(深窝沟、釉质发育不全、牙列拥挤排列不齐等),口腔医学性因素(充填物不密合、不完好的修复体等),唾液分泌障碍,全身健康状况(残疾、血液病、糖尿病等)。

 

食物因素

  主要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包括高频率的摄取糖、碳水化合物及酸性饮料,睡前加餐,加餐后不注意口腔卫生。此外,食谱以精细软饮食为主,不喜爱高纤维的青菜、水果也是龋病的危害因素之一。

时间因素

  细菌食物(菌斑)在牙齿表面滞留时间长就会产酸,使牙釉质脱矿,继而产生釉质破坏,形成龋洞。

 

儿童龋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对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控制消除危险因素(如控制菌斑、氟化物的应用等)。

 

二级预防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家长带孩子每半年去看牙医,好发人群每3个月看牙医。

 

三级预防  

  防止龋病的并发症,恢复儿童正常的口腔功能,保障身体健康

龋病是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疾病,又不能自愈,发病广泛,特别是儿童人群中,对健康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早防早治,防治结合,是控制龋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