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理性支抗控制之谜——许天民教授
浏览量:2840 发布日期:2014-09-18
作者: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许天民
正畸支抗技术的发展
在正畸拔牙病例的治疗中,磨牙前移被认为是支抗丢失,越是拥挤或前突的病例,对后牙支抗的要求越高。
早在托槽发明前,正畸医师就知道用后牙的整体移动阻力来唇倾前牙、解除拥挤,并将之定义为静止支抗;
Tweed提倡拔牙矫治后,对后牙的支抗要求明显增加,于是将磨牙的整体移动发展为先后倾支抗牙,再用后倾磨牙拉前牙,即支抗预备技术,可以形象地将其描述为拔河比赛;
在比赛中,除裁判员在喊“预备”时,队员须后倾外,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规律――体格大、人数多的一方占优势,所以正畸治疗中也经常采用这种以大欺小、以多胜少的手段,如先用双尖牙和磨牙将尖牙拉到后方,再把策反后的尖牙和磨牙、双尖牙结成新的联合体拉切牙,充分体现了这一朴素的力学常识。
沿着这一“拉帮结派”的思路,正畸医师又发明了横腭杆及舌弓,将两侧的磨牙联为一体;
Nance弓,将硬腭前部拉入两侧磨牙的联合体;当口内支抗没能挡住磨牙前移的脚步时,正畸医师会增加口外支抗;当口外支抗患者戴用时间不够时,正畸医师又发明了种植支抗。
纵观正畸支抗技术发展史,貌似一场研究后牙与前牙拔河比赛的历史,正畸医师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努力帮后牙赢得比赛。
但不同的是,拔河比赛的胜负一目了然――一方被拉过中线就被宣告失败。但正畸拔牙间隙中却无明确的中线,正畸先驱为前后牙拔河比赛划定的规则是,如果磨牙前移量不超过拔牙间隙的1/4或1/3,则被认为是强支抗(后牙胜);
超过了拔牙隙的3/4或2/3则被认为是弱支抗(前牙胜);
位于强弱之间的为中度支抗。在临床实践中,正畸医师真正在意的是如何获得强支抗?即磨牙前移量控制在一个双尖牙宽度(平均7.5mm)的1/4或1/3(平均约2.2mm)范围内的支抗方法。那么对于需要强支抗控制的病例,我们真的能把磨牙的前移量控制在2.2mm之内吗?
我们的研究
1998年,笔者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启动了一项检验在正畸治疗的拔河比赛中先策反尖牙到后牙支抗组再拉4颗切牙,与直接拉6颗前牙向后关闭拔牙间隙对支抗磨牙影响的前瞻性随机临床实验,纳入的64例病例均需强支抗控制,因此均佩戴口外弓治疗。
该研究仅完成病例治疗就花了6年多时间,加上前面的试验设计及后期的测量分析等,10多年后才于2010年在正畸界权威杂志――《美国正畸学杂志》(AmJOrthodDentofacialOrthop)上发表,当年入围该杂志年度最佳临床论文前五名。那么这篇论文究竟发现了什么?
这篇长达10多年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发现,以多胜少的策略在需要强支抗控制的拔河比赛中并没有表现出优势,先拉或不先拉尖牙对磨牙支抗丢失量来说,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两组合并后,上磨牙支抗平均丢失了4.3mm。远大于最大支抗的经典定义。
更加令人惊讶的是,通过对结果的分析,该研究发现对磨牙支抗丢失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患者的性别和年龄。
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外读者立即在《美国正畸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牛顿先生的苹果”的缴文,文中质疑道:这篇文章发现的性别与年龄对支抗的影响就像在讥讽牛顿先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不能仅考虑苹果的质量,还要考虑苹果的颜色和苹果树的年龄。
于是,课题组给出了如下答复:虽然口腔正畸学和牛顿力学都涉及力,但力作用的对象是截然不同的,正畸学中用到的力学被称之为生物力学,它不仅与力有关,还与受力部位的生理性因素相关。从此,我们的课题组开启了探索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