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功能运动形式及规律——谢秋菲教授
浏览量:2492 发布日期:2014-09-17
下颌三种基本运动的形式
开闭口运动
开口运动指从牙尖交错位做开口的动作。正常情况下开口时,双侧髁突做对称的运动,下颌开口垂直向下,无偏斜。
闭口运动指下颌循开口运动路径向相反方向回到牙尖交错位。
前伸后退运动
前伸运动指下颌向前的运动,通常是指下颌从牙尖交错位微张口下前牙沿上前牙舌面滑动至切牙切缘相对的对刃位置。此时双侧髁突与关节盘同步协调地沿关节结节后斜面向前下方滑动,运动主要表现在关节上腔。正常情况下应为双侧关节的对称运动,前伸约9mm。
后退运动指下颌循前伸运动路径做相反方向运动。髁突和关节盘沿关节结节后斜面向后上方滑动。正常情况下,从牙尖交错位向后退,髁突可后退约1mm,并在上下牙列间形成后退接触。
侧方运动
侧方运动指下颌从牙尖交错位向一侧滑动,通常指保持上下牙之间的接触,至上下尖牙牙尖顶相对的位置。下颌的侧方运动,称为班内特(Bennett)运动。向左侧运动时为左侧方运动,其左侧为工作侧,而右侧为非工作侧;向右侧运动时,则左侧为非工作侧。侧方运动属不对称运动,工作侧髁突以旋转为主,非工作侧髁突以滑动为主。正常时下颌可以向侧方运动约10mm,左右侧运动范围相似。
髁突运动轨迹
铰链轴(hingeaxis)也被称为转动轴。下颌在做小范围(上下切嵴间距20mm左右)的张闭口运动时,即是依两侧髁突为轴进行转动。
对髁突铰链轴的定位方法是:
①使用面弓式描记仪,可通过反复地调整描针的位置,最后达到下颌在做小张闭口运动时描针运动范围尽可能小,描针指点作为铰链轴(图1);
②下颌在做小范围的张闭口运动时,在髁突外侧的皮肤上确定铰链轴点,然后将面弓的髁球定位于铰链轴点,即可将上颌与颅骨的关系转移至牙合架上。
髁突前伸运动轨迹(矢状面)
由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做向正前方的前伸边缘运动,髁突沿着关节结节后斜面向前下方滑行,继而依原路径回到牙尖交错位。在运动过程中,描记出相应的髁突前伸、后退的运动轨迹,如反复数次,变异不大,即可作为正式的前伸髁道(图2)。
髁道并不单纯取决于颞下颌关节窝前壁的形态,而是由关节窝、关节盘、髁突顶面的形状,关节囊和韧带的紧张度和弹性,下颌运动肌群的牵引而决定的。
如果有牙咬合接触,其接触状态会影响髁突前伸运动轨迹。前伸髁道在矢状面上的投影呈现向下弯曲的弧,向前下方倾斜。
前伸髁道与水平面的交角,称为前伸髁道斜度(图2)。
髁突侧方运动轨迹(水平面与矢状面)
下颌侧方边缘运动时,工作侧髁突的向外移动,称为班内特运动(Bennett运动)。工作侧髁突的运动范围均为以髁突W1为顶点,向外侧运动约3mm到W2的60°圆锥体(图3a,b,c)。此圆锥在前后方向是不对称的,略向后倾斜。在此范围内,髁突可做任何方向的运动,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个体特征。当工作侧运动的同时,非工作侧髁突向下、前、内运动,其轨迹在水平面上与矢状面所构成的角即为Bennett角(图3d)。
Bennett运动时,如果工作侧髁突向上运动(图4轨迹1),后牙修复时牙尖应较低;如果修复的牙尖高,会妨碍髁突正常的侧方移动;如果髁突向下运动(图4轨迹2),后牙牙尖可修复得较高些。
非工作侧髁突的运动通常是一条弯曲的线路,根据其在向前内方运动最初的4mm中侧移发生的比例,可分为迅即侧移、早期侧移、散布侧移和渐进侧移四种类型(图5)。迅即侧移、早期侧移、散布侧移的共同特点是侧移大部分出现于非工作侧髁突从正中关系位向前滑行的最初阶段,因此这一段轨迹呈凸向中线方向的弧线;而当髁突继续滑向前方时,侧移过程的其余部分与之成比例地进行,因此轨迹基本呈向前向内的直线。非工作侧髁突在前内方向运动过程中成比例地,逐渐地发生侧移。迅即侧移,后牙尖应低;渐进侧移,后牙尖应高。
切点的运动轨迹
边缘性运动轨迹
边缘运动的正中矢状剖面图,即Posselt图形(图6),其代表下颌中切牙相对上颌牙所作的最大垂直及前后向运动。该图形可以表达一系列口腔生理学的重要概念。切牙点到达牙尖交错牙合(ICO,有的条件下可称为正中牙合CO)为下颌的牙尖交错位(ICP),这是上下颌牙最大面积(最多、最好)地相互交错咬合的颌位,正常时是最稳定的下颌位置。牙尖交错位是咀嚼循环的末端,也是多数人吞咽时的位置。这是由牙齿决定的边缘位置,是长期伴随生长发育、功能适应而形成的。
从牙尖交错位下颌后退,后牙轻接触,前牙通常分开,切点轨迹向下后,到达后退接触位(RCP),也称为正中关系牙合(CRO)。
此时,双侧髁突处于关节凹的最上最中位(生理后位),下颌骨居正中,上下颌牙齿保持接触。此位表明下颌的后方功能范围,是由关节、肌肉和韧带决定可以重复获得的颌位。
因此后退接触位是有牙列患者进行口腔治疗的重要颌位关系。在正常人中ICP和RCP为同一位者仅占8%,两位不一致者约占92%,RCP一般处于ICP之后方,水平距离约为1mm以内。
当应用CRO概念时,与之相应的是当ICO与CRO不一致,但由CRO的牙合接触位能直向前伸约lmm到正中牙合位,并在此前伸过程中无碍,即所谓的长正中(longcentral)。
从最大开口位闭合到ICP,期间R为下颌姿势位;h为习惯闭合路径,由于其不是边缘运动,因此不是稳定可重复的,受头部姿势和体位的影响。
一般认为个体的下颌边缘运动具有可重复性,因此一些口腔医师用边缘运动轨迹作为判断下颌功能状况的指征。
咀嚼运动轨迹
咀嚼运动的冠状面切点轨迹似滴泪水形态,但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在同一个体,由于咀嚼不同性质、不同数量的食物及咀嚼的不同阶段,其轨迹的形态亦有差异。
咀嚼运动可分为双侧咀嚼和单侧咀嚼两类(图7)。双侧咀嚼又分为双侧交替咀嚼及双侧同时咀嚼。在牙列完整对称、牙尖协调、功能潜力相等及咬合运动无障碍的情况下,应多为双侧交替咀嚼。
牙齿有重度磨耗者的咀嚼运动轨迹中有更加明显的沿牙尖斜面的滑动运动。咀嚼硬食时,也较咀嚼软食时沿牙尖斜面的滑动运动更多。
磨牙点运动轨迹
下颌后牙尖的轨迹
当下颌在有牙接触运动时,上下颌牙尖依相对牙的牙合面滑行有一定的轨迹路线。
如果以下颌磨牙远中颊尖作为描记笔,上颌相对磨牙牙合面作为记录面,
可以记录到:该侧髁状突作为工作侧向外后转动,该牙尖的嵴在相对上颌磨牙牙合面沿颊沟移动,此移动的轨迹名为工作道(workingpath);
作为非工作侧时,该牙尖在相对上颌磨牙牙合面则沿近中舌沟移动,此移动轨迹名为滑行道(orbitingpath);
前伸运动时,该牙尖在上颌磨牙牙合面向前移动的轨迹名为前伸道(protrusivepath)。
有人比喻,三个轨迹在上颌磨牙牙合面形似一个由口内朝口外行走的乌鸦的爪印(图8)。
上颌后牙尖的轨迹
同上,当下颌在有牙接触运动时,如果以上颌磨牙近中舌尖作为描记笔,下颌相对磨牙牙合面作为记录面,记录到的轨迹与上牙牙合面记录到的轨迹相反:当其为工作侧时,工作道为上颌磨牙近中舌尖的嵴沿下颌相对磨牙的舌沟移动;
作为非工作侧时,滑行道为该牙尖的嵴沿下颌相对磨牙的远颊沟移动;前伸运动时,前伸道是上颌磨牙近中舌尖在下颌相对牙牙合面的轨迹是直线向后。
下颌磨牙牙合面的轨迹方向,好似由口外进入口内的乌鸦的爪印(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