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贴面的试戴粘结体会

浏览量:4292   发布日期:2015-08-12

         最近这几年口腔科有两大热门,一是牙齿种植热,二是美学修复热。美学修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是瓷贴面修复。磨牙少,甚至有些病例都设计制作不备牙的贴面。

        但是其实贴面修复的理念根本不是什么新鲜的技术,昨天听北大口腔樊聪老师的《瓷贴面修复》的课中得知:早在1940年,Charles Pincus医生首次提出了烤瓷贴面修复的理念,但由于受当时粘接修复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失败率较高。自Buonocore(1955)将酸蚀技术引进应用于牙体组织修复,1979年,Fusayama最先提出全酸蚀理论,1992年,Kanca等提出了“牙本质湿粘接”的理论,即指出水分有助于保持胶原纤维网的膨松状态,使其中的微孔开放,以利于树脂的渗透。历经近40年才为贴面提供粘结基础,而真正被我们国内的大部分医生认可接受才是近10年左右的时间。而真正流行起来是仰仗于我们医生对牙齿美学的认知的提高,粘结技术的掌握以及国内加工厂技师水平的提高。近几年也慢慢认识到舌腭面解剖形态的破坏,会带来一系列的合学的问题。贴面技术将是未来牙科修复的发展的其中一个方向,瓷贴 面时代才刚刚开始。

  结合最近几天其中的一个病例谈谈我在瓷贴面的粘接过程中的心得。

   患者女性,研究生2年级,13岁左右有正畸治疗史,因自觉牙齿发黄就诊。

   检查:上合14颗牙龋坏9颗,前面7颗牙有邻面龋洞,两侧的2龋坏尤为严重。

 

 

 

 

 
   最终设计除12、22做全瓷冠,14至24其余牙做烤瓷贴面联合美学修复。

   结合患者的肤色及未来的职业和本人的意见,选择了1M1的颜色。

 

 

 

                     口内试戴,粘结,涂阻氧剂光固化。

 


                  一周后复查照(待下次放假回国后做下合牙齿)

 

 

 

 

     右上2近中牙龈乳头有些退缩,后期应该还能恢复些。期待寒假复查效果。

   

 

 瓷贴面的试戴粘结是比较耗时费力的,结合临床操作中的一些体验,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体会:

试戴---首先要先在模型上单颗试戴,再同时一起在模型试戴,观察边缘密合和邻接松紧情况。再单颗放入口内逐一试戴,观察和模型就位情况是否一致,可根据情况做简单调磨,误差较大时只能请技师从新制作。然后所有贴面同时口内就位试戴,酌情调磨邻接关系,记录每颗的就位先后的顺序以及就位道的方向。再选择不同的试色糊剂确定最终粘结剂的颜色。

粘结--(培养一个好的助手至关重要。)对于不涉及到邻接关系的设计,比如开窗式,试戴时比较轻松,可以单颗连续粘结或者两颗同时粘结。如邻面有龋坏,就像本文中的病例,邻面龋坏严重,贴面就需要设计成邻面包绕式,试戴和完全粘结就位肯定也有细微变化,此时就需要单颗粘结固化后,再次试戴调整邻接后粘结固定。牙本质的处理上采用即可牙本质粘结技术,降低备牙后的敏感,还有利于提高最终瓷贴面的粘结强度(Dumfahrt公布的临床数据)。牙体酸蚀后水冲洗不要用喷雾要用水流。最终光固化先从舌侧照60S,再从颊侧近远中不同角度光照固化。最终固化后再调合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