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树脂之美

浏览量:1824   发布日期:2015-07-24

       近年来,“美学修复”这一词汇在口腔病例交流中出现的频率日益增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学要求在口腔修复过程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美学目标从十几年前简单的追求充填材料与天然牙之间颜色大致匹配,外形基本和谐开始努力向追求二者之间仿真、仿生的高度融合而过渡。实现美学效果的手段也从之前单一的烤瓷冠、全瓷冠修复向全瓷贴面、瓷嵌体、树脂间接贴面、树脂嵌体、树脂直接分层美学充填等方法扩充。更加微创的美学修复方式也令更多医生及患者感受到了美学修复的魅力。

      “复合树脂”这一材料对于大多数口腔医生来讲并不陌生,其应用历史也已超过三十年,但其真正的材料特性及相关技术操作细节(如隔湿技术、粘结技术、充填技术、邻面成形技术、抛光技术)似乎并未受到相应的关注。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医生对复合树脂的临床使用认知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部分医生思维当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树脂修复观念,即认为我们要为患牙提供最坚硬或者说强度最高而非最适合的材料进行修复,认为功能和美学有时候只能择其一而无法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相互结合,从而将很多概念固定化、模式化,尤其是在前牙牙体组织部分缺损或颜色欠佳的病例中很多医生都怯于进行树脂美学修复的尝试,对树脂的强度及美学效果总是持怀疑态度。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数临床医生能够使用到的树脂材料比较单一,缺乏足够的美学分层树脂选择(如牙本质树脂、牙釉质树脂、透明树脂、特殊染色树脂等),堆塑技法也较简单(只使用传统的填压式充填,而非现在比较提倡的分层堆塑技术),难以实现较好的的颜色匹配;粘结技术欠佳,操作细节未进行严格执行,从而导致粘结强度下降,时常出现充填体脱落等现象;无正常的外在轮廓及合面形态,邻接关系不良;无系统的抛光流程,充填后表面粗糙,易附着菌斑,边缘着色与继发龋时有发生等等。可以说如果以比较高的树脂充填标准来衡量的话,我们中的很多医生每天都在制作着大量的不良充填体,而且乐此不疲,甚至浑然不知自己的理念和技术已经非常滞后。放眼看去,材料学的发展进度早已超过了我们的认知进度。对树脂材料的一知半解和对树脂种类的选择及运用缺乏系统而科学的认识和掌握,这就使得我们在过去并未将树脂尤其是很多有着优异性能的树脂材料的潜力及优势充分挖掘和展示。

        我一直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修复的手段应该有助于制作出与下方牙体组织的机械性、生物性及光学性能更匹配的修复体而不是最强的修复体。牙齿完整健康的生理性表现是源于生物、机械、美观各参数间的平衡。在临床工作中,想要做到三者的完全兼顾其实是很难实现的。但想要做到更加匹配和相对平衡,则需要我们对仿真与仿生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且借助一定的方法其实是可以达到的。简单来讲,仿真主要是指模仿外在形态的真实,而仿生则是指模仿内在结构的自然。对于树脂修复而言,外在形态有赖于医生对牙体解剖形态的熟练掌握,内在结构则可以通过特有的分层充填技术来的一实现。(隔湿技术、粘结技术、邻面成形技术、抛光技术等将是实现最终效果的重要基础和有益补充。)“没能做到并不代表做不到”。

      树脂之美,我想每个执着于这一专业的人是会感受到的。 


 








       也许,我们可以将原本乏味的树脂充填操作变成一项有创造性的工作,就如同一位建筑师可以最终获得从图纸到现实的内在成就感一样,我们也会从树脂充填的过程种感受到从术前设计到最终效果实现的乐趣与满足。让我们相信,我们不只是一个医学技术的实践者,更是一个实现功能与美学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创造者。

树脂之美,甚至有时候让我有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感。但树脂充填操作毕竟是一项操作技术,它有其系统的理论体系,严格的操作步骤,以及完善的评价标准,所以既然它是“有理可循、有据可依”,那我相信,我们距离掌握这项技术并不遥远。

      本人在近些年的临床工作中,基于对树脂的兴趣,在前后牙的直接充填修复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就树脂在牙齿形态、颜色、纹理及光泽等表达方面有一些个人的体会,也试图进行总结,在这里将会与大家陆续进行分享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