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过程中的骨移植相关资料

浏览量:1718   发布日期:2015-04-30

牙种植成功的一个首要条件是要保证植入区有足够的牙槽骨。牙槽骨的吸收和局部解剖关系诸如上颌窦、切牙管、下牙神经管和局部骨凹的影响,使齿槽骨变低、变平和狭窄,常常造成种植区的骨量不足,降低了种植成功率。

        为了扩大口腔种植术的适应范围,近年来许多学者探讨运用各种骨移植的方法,增加颌骨骨量,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既恢复了功能,也达到了美观的要求,为提高临床种植效果以及补救失败的种植体提供了可能。

        最近的研究数据表明:近50%的种植牙病例需要骨移植。

        自体骨:松质骨、皮质骨和松质-皮质骨,来源有髂骨、肋骨、颅骨以及口内上颌隆突、下颌骨的正中联合区、下颌升支,其中髂骨的供骨量最大,口内供骨区以颏部供骨量最大,而且供骨便捷。

        同种异体骨有三种,冷冻、冻干和脱钙冻干骨(DFDB)。通常是从尸体骨中获得,不能直接用于骨移植,经脱脂、脱矿和盐酸胍以及X射线等处理后备用,免疫原性大大降低,但也丧失了骨诱导性,骨修复能力较弱,与自体骨比较骨形成缓慢。   

        异种骨移植材料有新鲜冷冻骨、脱矿骨和矿化冻干骨,具有血管化迅速,植骨区坚硬、稳定植入种植体的特点,所起作用同自体骨,具有骨诱导性,但是存在潜在的疾病传播的危险。

        人工骨替代材料主要有生物活性陶瓷类,目前最常用的是颗粒羟基磷灰石(HA)、磷酸三钙和高生物活性玻璃Bioglass、Perioglass等,这些材料具有来源广泛,组织相容性的特点,但是没有骨诱导性,只有骨传导性,与宿主骨之间可发生化学接触,最终形成异源材料加强的结合骨,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但抗长强度差,其吸收率受颗粒的大小、多孔性、化学结构和成分的影响。

        用骨移植的方法可以解决骨量不足的问题,增高和加宽牙槽嵴,但是各种材料对种植体的影响不尽相同;

        异种骨与种植体骨结合率明显低于自体骨。;

        自体骨、牛矿化骨基质、多孔颗粒HA、以及自体骨与HA的混合物均利于种植体骨结合的发生,而自体骨与HA的混合物可明显促进骨的形成和改建。

        在植入合适的骨移植材料后,需要确定种植体的植入时间:同期种植不一定比延期种植效果差,而且不同种植体可影响其与种植区的骨结合。

        非血管化骨移植中髂骨(图1)仍为首选供区,髂骨位置表浅,手术简便,骨量丰富,其厚度和宽度能满足临床需要,除作骨段移植外,髂骨可获取足量的骨髓颗粒松质骨。作为骨段移植的髂嵴前部自然外形与下颌骨相似,并且其切取后术区并发症相对较少。其次为肋骨,肋骨的成形性高,与骨缺损长度和曲度适应性较好,骨供区充分,制取简单,但厚度及宽度较差,移植后骨吸收显著,髂骨和肋骨移植后骨吸收率可达70-90%。与此相比,颅骨的游离移植后吸收率仅为10-20%,而且切口隐蔽,供骨量大,供骨区反应较前二者轻,颅骨与下颌骨均为膜性成骨,因此颅骨也是游离骨移植较好的供骨源。 对于颌面部较小的骨缺损修复,下颌骨自体供骨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其特点是下颌自体供骨易于成活,生长愈合快,适合快速恢复颌骨的功能需要,临床上可切取下颌骨颏骨、下颌升支前缘,喙突的一定量的骨组织,不影响下颌骨外形与功能,下颌自体供骨区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再生。手术切取简便,不需开辟第二视野,并发症少,但自体供骨量有限。此外,肩胛骨、胸骨、锁骨、胫骨等都可作为游离骨移植的供骨。

        总结:
1、自体骨是种植牙骨移植的金标准!
2、自体骨与牛矿化骨基质、羟基磷灰石等人工骨混合物可以明显促进骨的形成和改建,要比单独使用效果明显!
3、任何人工骨和自体骨混合才能得到骨诱导性以及骨成骨性,否则只具备骨传导性。
4、自体骨取骨部位多样,要根据临床进行选择。简单而言,松质骨含量较大(例如来源髂骨、肋骨)吸收率较高,而颅骨或者下颌骨部位吸收较少。
5、为了减少吸收,不妨用自体骨和难吸收致密型羟基磷灰石复合使用。